
1973年,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程已完成到第14层。工人们加班加点,争取在原定计划下将楼层扩建至21层。然而,就在此时,汪东兴突然带领中央警卫团到场,要求暂停施工,并命令工人停工。 [图片1] 不久后,中央政府下发了明确指示,要求停止扩建。那么,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原因?为什么仅仅是扩建一座饭店,就引发了中央警卫团的关注,甚至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干预? [图片2] 北京饭店,这座见证了许多历史变迁的建筑,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存在。自建国以来,它便一直担当着中国政府的重要接待任务,接待着外宾、重要来访者和国内的各类名人。 [图片3] 然而,北京饭店的历史并不止于此。它最初并不是由中国人经营,也并非最初作为饭店而建。最早,这座建筑是由两位法国人开设的酒馆,位于北京的东郊民巷,而并非今天大家熟知的王府井与东长安街交汇处。1900年,这两位法国人意识到东郊民巷附近外国兵营的需求股票在线配资平台,便决定在兵营对面开设酒馆,试图借此赚取丰厚的利润。 [图片4] 谁曾想,这家本来不起眼的小酒馆,经过几番易主后,依然屹立不倒。最终,它变成了由国务院直管的国有企业,成为了专门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 [图片5] 1949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式接管了北京饭店。那时,饭店的规模较小,只有五层,设施也非常简陋,房间远没有如今这么宽敞和豪华。 [图片6] 1954年,为了提升北京饭店的接待能力,周总理亲自指导进行了一次扩建,增建了一些房间,并对部分设施进行了改善。但总体上,饭店的规模并未发生大变化。 [图片7] 进入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多个西方国家紧跟其后,纷纷派遣代表团访问中国,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意识到,必须提升北京饭店的接待水平,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外宾需求。于是,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北京饭店迎来了第二次扩建。这一次的扩建计划较为宏大,楼层将从原有的五层扩建至21层,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北京的地标性建筑。 [图片8] 然而,汪东兴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潜在问题。北京饭店位于紫禁城附近,步行五分钟便可到达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和天安门广场,而离中南海也非常近。正是这个地理位置,引发了汪东兴的担忧。 有一天晚上,汪东兴巡视完中南海后,抬头望去,发现北京饭店的施工依旧在进行,工地上的灯光与工人们的身影非常清晰。这一场景看起来让人觉得饭店建设进展顺利,工人们也在加班努力。但汪东兴却从中看出了一个大问题:从中南海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饭店,而从饭店的高楼上,也能清楚地看到中南海。这意味着,如果敌人或破坏分子借助饭店的高楼进行监视,甚至可能使用狙击枪对中南海的领导人进行攻击。毕竟,毛主席和周总理曾都在中南海办公,这里每天都有领导人进出。显然,这样的安全隐患是不可忽视的。 汪东兴心中十分忧虑,立即找到了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与他一同前往周总理的办公室,将自己的担忧详细说明。周总理当即指示,要立即停止施工,并对是否继续扩建进行深入讨论。 于是股票在线配资平台,汪东兴带着中央警卫团前往施工现场,命令工人们停止作业,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也被迫停在了第14层。工程人员对此感到非常焦急,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饭店的扩建进度,更关乎中央领导的安全问题。显然,饭店不能继续扩建。但接下来,如何处理已经建设完成的十层以上部分,成了一个难题。是拆除还是保留? 如果决定拆除,那么之前的投资将全部打水漂,而且拆除的成本也不小。此时,周总理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将朝向中南海的10层以上楼层用实墙封闭,不再设立落地窗,同时这些房间也不对外开放。这个方案既解决了安全问题,又避免了浪费已投入的资金。 此外,设计师张镈还提出了一个额外的建议:在北京饭店与中南海之间,即西华门附近,再建两栋建筑,作为“屏风”隔挡。这样,无论从北京饭店的任何位置,都无法看到中南海的景象。周总理对这个建议表示赞同。最终,按照这个方案,北京饭店与中南海之间便建立了两栋高楼,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如今的北京饭店,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骄傲,是全国最顶级的酒店之一,堪比白酒中的茅台,尊贵无比。自建国以来,它就一直是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并且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饭店对外开放,任何具备经济条件的人,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与众不同的奢华体验。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