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股票配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学界,作者:服务医者改善医疗,题图来自:AI 生成
6 月以来,全国医院的部分医疗收费价格进入密集调整期。
据国家医疗保障局所属媒体平台"中国医疗保障" 6 月 6 日消息,这些调整包括超声检查类、综合诊查类、中医针法类、中医骨伤类、中医特殊疗法类等。多地对一批医疗服务项目出台指导价、限价等措施,亮点颇多。
据悉,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有望通过有升有降地调整,重新界定服务项目与医疗技术、器械和医疗活动的关系,更科学地发挥价格工具杠杆作用。
综合诊查类项目降价、限价
近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对综合诊查类价格项目及拟定价格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将相关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 100 项,规范整合为 36 项。
根据《意见》,单人间床位费、门诊诊查费知名专家加收、多学科诊疗费、会诊费(远程会诊)等,未来可由医院自主定价。
而对社会影响面广、患者负担比例较大的门诊诊查费、急诊诊查费、救护车转运费、家庭病床建床费等,各地市要严格按本地原项目价格直接平移,不得上浮。
具体而言,普通门诊诊查费的全省最高限价为 25 元,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可有不同幅度加收;急诊诊查费(普通)、救护车转运费 - 基础费用、家庭病床建床费分别为 45 元、75 元、100 元。
对于住院诊查费、住院床位费等项目,《意见》要求各地市在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前提下,根据基金结余情况等因素,在本地原项目价格平移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项目价格。
如:(普通)住院诊查费拟定全省最高限价为 60 元,住院床位费(二人间)为 90 元,三人间为 69 元,多人间为 56 元。
《意见》还新增"安宁疗护"项目,拟定全省最高价格为 260 元 / 日,以满足患者多样化服务需求,提升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
除了广东,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则于近期正式执行调整后的综合诊查类相关收费标准。
其中,阿拉善盟医保局将原有 116 项名称与内涵不一致的医疗服务项目,整合为 32 项,新增"一般诊疗费",仅限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收取,涵盖挂号、诊查、肌肉注射等费用,由原来的 10 元 / 次调整为 3 元 / 次。
乌海市医保局公告显示,普通疾病或慢性病仅开处方药,"一般诊疗费"收费不超过 2 元,向下浮动不限。
一批中医项目收费限价"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中医针法、中医骨伤、中医特殊疗法、超声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及其收费,广东省也已发布公示。
公示称,将原实施的中医针法类项目、中医骨伤类、中医特殊疗法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分别规范整合为 10 项、9 项、6 项。
其中,"手法整复术"后若使用小夹板固定,可以另收"小夹板固定术",若使用石膏、支具、固定板等,在骨科立项指南予以规范整合。超声检查类项目规范则整合为 13 项,超声图文报告项目被纳入价格构成。
"医学界"检索发现,广东省此次调整,是对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多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贯彻执行。
今年 4 月 30 日,广东省医保局正式出台新版中医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及价格,规范整合中医类(灸法、拔罐、推拿)、中医外治类、产科类和护理类等,并制定全省最高限价。
在中医类项目中,广东将原按部位、按手法、按器具实施的"灸法"等 44 项,规范整合为 18 项中医类(灸法、拔罐、推拿)价格项目;"贴敷疗法"等 37 项,规范整合为 18 项中医外治类价格项目。
部分项目按照以服务产出为导向的原则,计价单位由原来的每"穴位",规范统一为每"次"。
以中医拔罐为例,全省最高限价为每次 61 元。而每次单侧肩部疾病推拿的全省最高限价为 46 元,涵盖应用各类推拿手法或辅助器械、完成操作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质资源消耗。
除广东外,多地陆续公示或执行新版中医类(灸法、拔罐、推拿)、中医外治类、中医针法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及收费。
河南省原有推拿、灸法、拔罐项目按照病种立项共 137 个,现按照疾病发生部位立项整合为 18 个;陕西省关于中医特殊疗法类原有 12 个诊疗项目,比对映射后,则形成与国家医保局一致的 6 个项目。
综合来看,新的立项项目基本覆盖中医涉及的所有诊疗服务,对手法要求较高的针法、骨伤等按医生级别探索差异定价,且充分鼓励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技术理念相结合。比如通过设立"仪器针法"价格项目,解决此类创新成果的收费问题,有利于加快成果转化。
放射影像检查大降价
除了上述医疗服务项目,"医学界"此前报道,一直在下降的医院放射影像检查费,又降低了。进入 6 月,多地已实施放射影像检查新政。
以" X 线摄影成像"为例,广东、安徽、福建的收费标准分别是 50、40、41 元。广东省称之为"全省最高限价"。上海按照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设定了 50、43、35 元的价格标准。
各地文件还明确规定同次检查涉及不同体位的收费情况,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广东省文件显示,同一次 X 线摄影成像检查中,每部位的第 2 个、第 3 个体位各按照 50% 收费;同一部位如需拍摄 3 个以上体位,按 3 个体位收费。
上海提出,每部位涉及多体位曝光的,最高计费不超过 1 倍。也就是说,患者拍了 3~4 个体位,三级医院最高收费为固定值。
针对"磁共振(MR)平扫",广东、安徽、福建的收费分别是 505 元、460 元、505 元,提出超过 3 个部位时,按 3 个部位收费。
而上海三级医院的单个部位检查定价为 430 元,一次检查多部位的,第 2、第 3 部位分别按 75%、50% 计收,第 4 部位及以上不再计费。
此外,上海的"梯度定价"还体现在血管造影、平扫等方面。如做血管 CT 造影成像、一次检查多血管时,上海提出第 2 根血管按 50% 计收,第 3 根血管按 25% 计收,第 4 根血管及以上不再计费。安徽、福建等地要求相同,超过 2 根血管按 2 根血管收费。
调价后,各项检查费用均明显下降。
实际上,各地的"价格构成"和国家立项指南一致。截至今年 5 月底,国家医保局已编制、印发 28 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覆盖耳鼻喉科、呼吸系统、心血管等不同领域,旨在解决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同名不同项、同项不同价"的乱象,使项目、收费更清晰。
目前,一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已在多个省份陆续落地。预计 6 月底前,放射检查项目立项指南将在各个省会落地。从现有执行效果看,部分省份的 CT 检查从 300 多元下调至 200 元左右,磁共振检查从 600 多元降至 500 元左右。
国家医保局信息显示官网股票配资,下一步将继续加快完成立项指南编制工作,指导各省对接落地;鼓励相关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医疗机构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共同推动医疗收入和支出结构优化,更好保障患者就医需求。
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